邮件帐号: @fzrd.gov.cn 密码: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会议文件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福州市传统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发表时间:2010-03-04 信息来源:市人大 字体:【】【】【

2010226日在福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福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 江海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福州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福州市传统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在市委领导和市人大监督下,福州市工业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实施“工业兴市”发展战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创新能力、推进品牌战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工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为省会中心城市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传统工业是指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相当的行业规模、一定的产业基础,主要采用传统工业技术和组织方式进行生产的工业行业。根据产业结构特点,福州市的传统工业主要指除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及能源等新兴工业之外的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冶金建材四个主要产业,2009年上述传统工业总产值近三千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无论是历史、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传统工业始终是福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福州传统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八十年代末。从1983年推行利改税开始,国有工业企业把握福州市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的机遇,积极呼吁 “松绑放权”,推行率先给企业下放自主经营、自有资金使用、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与此同时,各县(市)区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推动各类企业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齐上马,遍地开花。这个阶段,福州传统工业的年均发展速度在11.5%-15.2%之间,传统工业的规模从1978年的16.2亿元,发展到1989年的超百亿元。

第二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从1992年开始,福州市国企改革进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国有企业综合改革、优化资本结构的新阶段,对111家传统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抓大放小。这个时期,外(台)资企业大量落户我市,90年代初期,我市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均增速达到61.6%,外(台)资龙头企业的落户,带来了相关配套企业跟进,初步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如东南汽车及相关配套厂等。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经历了发展与调整后,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优化。随着纺织、机械、冶金的异军突起,传统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福州传统工业的年均发展速度在22%-27.7%之间,传统工业从80年代末的百亿元规模,发展到90年代末的千亿元规模。

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福州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积极拓展“南北两翼”,加快工业向南北两翼集聚,着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传统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市里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一五”期间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当前促进工业发展的补充意见》、《关于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推进传统工业发展。这个阶段,福州传统工业的年均发展速度在15.5%-16.3%之间,传统工业从上世纪末的千亿元规模,发展到2009年的近三千亿元规模。

二、发展特点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福州市传统工业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规模扩张阶段,开始步入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产业调整振兴为抓手、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当前福州传统工业发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1978年,福州市全部传统工业企业不足千家,产值仅16.2亿元,企业从业人员数约20万人。2009年,全市全部传统工业企业家数超过1万家,比1978年增长10倍以上;实现产值29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80倍;企业从业人数达到68.3万人,比1978年增长3倍以上。

(二)产业布局集聚优化。福州市现已形成一批各具行业特点、产业相对集聚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区,如长乐的纺织化纤产业,拥有近400万纱锭,化纤产能超70万吨,居全省首位,经编花边面料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0%,形成了金纶高纤、力恒锦纶、锦江科技等龙头企业;闽侯青口的汽车产业,建成投产的关联配套企业205家,投资总额315亿人民币,其中汽车整车厂3家,拥有20万台整车生产能力;长乐和罗源的钢铁产业,拥有粗钢和钢材产能600万吨,居全省首位,形成了德盛镍业、鑫海冶金、亿鑫钢铁、宇星实业等龙头企业;福清的汽车玻璃、沙滩鞋塑胶管材产业,连江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闽侯的工艺品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三)产业升级不断加快。福州市立足现有基础,加速传统工业的改造与提升,从原来的“三来一补”初级加工业或家庭作坊手工业,发展为今天的机械化程度、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都较高的现代化工业。如纺织化纤产业强化技改投入,引进国际先进设备,龙头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械制造产业从简单组装加工朝着精密仪器、电气自动化设备、重型机械、数控机床制造方向迈进,培育了东南汽车、戴姆勒汽车、马尾造船、东南造船、冠海造船、上润精机等一批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企业。

(四)品牌战略成效凸显。福州市努力营造适合名牌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大力扶持传统工业名牌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福耀、中铝瑞闽、冠城大通等15项“中国名牌产品”,261项“福建名牌产品”,126项“福州市产品质量奖”;“福辉”、“福人”等10件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此外,还有239件福建省著名商标,354件福州市知名商标。

(五)节能降耗稳步推进。福州市在加快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大力抓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大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关停并转工作力度。“十一五”以来,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节能产品、节能设备和节能工艺。2006-2008年三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8.2%,预计2009年万元GDP能耗比2008年下降2.75%以上,完成年度目标。

三、存在问题

福州市传统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一)核心竞争力较弱。大部分传统工业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基础性研究力量不足,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大多依靠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缺乏,劳动生产率低,能源消耗偏高。

(二)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近年来,支撑传统产业高速发展的相对低廉的外部成本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但许多企业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仍过度依赖外延扩张,产能扩张过猛,攀比复制之风过盛,同质竞争趋向恶性,企业效益不高,对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不从心。

(三)协作配套能力不强。传统工业企业在设计、生产技术及工艺装备方面相对落后,协作配套能力薄弱。如船舶、中小型电机是我市的优势产品,但船舶用主机、导航系统等都必须从外地采购,电机硅钢片等也全都来自外地。基础性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等发展严重滞后,如汽车产业缺乏发动机、变速箱配套厂。

(四)企业分布较散乱。我市虽已形成了几个特色产业集中区,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关联企业分布较散,不利于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专业产业园区也比较缺乏,无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一些大项目落地缺乏合适的承载平台。

四、发展思路和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产业调整与振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初福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海西背景下福州工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综合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加快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工业园区载体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整合提升城区工业,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南北两翼产业集聚,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认真对接国家、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进榕台产业深度交流和合作,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工业投资,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闽江口榕台产业对接集中区。

《若干意见》提出到2012年,我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6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500亿元;2015年,我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10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500亿元,工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制定中的八大产业调整振兴方案,也包含了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四个传统工业产业。主要发展思路和目标如下:

——机械制造产业。装备制造业要着力发展基础装备、基础部件和基础工艺,重点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数控机床和纺织、轻工、建材、冶金机械,积极承接台湾先进装备制造业转移,加快建设闽侯南屿机电产业园、福清洪宽机械和数控机床产业园,推进江阴、罗源湾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整合提升内燃机、发电机传统产品,加强输变电设备技术改造升级,壮大输变电设备及配件产业。汽车产业要加快建设青口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以东南汽车、戴姆勒汽车为龙头,加快技术改造,发展核心技术,增强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和配套能力,引进发动机总成、变速箱总成及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项目,培育自主品牌,迅速扩大整车产量和市场占有率。船舶产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进冠海造船二期、华东船厂30万吨造船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导支持马尾造船、东南造船等企业研发制造高新技术新型船舶,推进船舶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发展船用电器、船用泵阀及甲板机械等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形成闽江口百亿船舶产业集群。2012年,机械制造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2015年,产值达200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化纤行业要大力扶持金纶高纤、力恒锦纶、锦江科技等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原料项目实施,增加新型化纤原料供给;引进先进纺丝、高效卷绕头以及差别化后加工等关键装置,使化纤产品差别化率提升到60%以上;推进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和炭纤维项目产业化。棉纺行业要推广应用清梳联、高速并条、喷气纺纱机、涡流纺纱机、气流纺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新型纺纱机械,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带动织造业迅速扩张,促进服装、家纺、产业用面料的发展,培育新增长点。服装行业要引进时尚创意设计模式,做强做大具有我市特色的时尚女装、休闲装、童装及婴幼儿装,打造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加快推进长乐纺织基地建设,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发挥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建设现代纺织城。2012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1100亿元;2015年,产值达2000亿元。

——轻工食品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塑胶等传统特色优势行业。按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及精深加工为特色的水产品、粮油食品、方便休闲食品和果蔬饮料,推进海西(连江)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对接央企中储粮项目,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加快食品工业配套产业发展。提升福清塑胶产业集群,开发功能化、复合化、环保型新产品,大力拓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研发以塑代钢的新节能制品,发展医用塑胶制品。培育发展绿色照明、钟表、新型高档家具和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加大名优特轻工产品推介力度。促进传统工艺美术朝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2年,轻工食品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2015年,产值1500亿元。

——冶金建材产业。调整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引导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进央企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入股或控股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建筑用高强钢筋、金属加工用高线、涂镀层优特钢板、不锈钢板及其制品。加快以德盛镍业、中铝瑞闽等企业为龙头的不锈钢产业园、铝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延伸和完善下游产业链。支持高精铜()板、带、箔、管材及型材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铜、镍、镁、钼等行业深加工水平。推动闽清陶瓷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引进抛光砖生产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2012年,冶金建材产业产值达500亿元;2015年,产值达1000亿元。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采取以下十大举措:

(一)大力推动工业投资。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引导全社会投资。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支持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以及能提升产业层次的大、重、高项目。强化工业项目前期工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强化工业重大项目的谋划生成、新兴产业和专业工业园区的前期规划。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机制,以园区带动投资,鼓励各类投资者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园区总体开发。加快推进南屿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机电产业园、罗源湾不锈钢产业园、铝深加工产业园、东南IC制造基地等专业园区建设。

(三)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及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推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大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具有龙头和示范作用的支柱企业。从2010年起至2012年,将连续三年年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50%及以上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列入福州市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计划,给予重点扶持。

(五)引导企业集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理规划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加快江阴、罗源湾两翼临港工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生物医药、不锈钢深加工、铝深加工、石化、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和光电、发电机部件等一批产业链延伸配套的产业园。

(六)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培育总部经济使之成为福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面向海峡西岸的区域性总部的聚集形态,释放总部企业“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拉动城区经济增长。

(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大融资担保服务力度,帮助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效益好、信誉高的重点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八)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强化地产品营销,完善政府建设项目使用地产材料、政府采购优先采用福州名优地产品制度。鼓励非政府投资项目首购、转购本市设备材料,支持我市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改市外配套为市内配套。

  (九)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风险投资补助为引导、民营风险投资为主体、风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投资进入与退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近期重点推进的七项工作是:一是力促180项新增长点项目发挥增产效益,积极培育扶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力促在谈项目尽快落地建设。重点推进许继大型电气设备等175项、总投资550亿元的在谈项目落地动建。三是力促现有工业企业调整结构扩大规模。重点推进中铝瑞闽高精铝板带、宇星实业二期涂镀层板、锦江科技差别化超细旦棉纶6纺丝、力恒锦纶聚合切片、东南汽车三期技改等160项,总投670亿元的产业调整和振兴项目。四是力促城区工业企业尽快向外搬迁。重点推进青岛啤酒等12项,总投资81亿元搬迁改造扩产项目。五是力促现有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续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突出抓好一批能带动全市行业技术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项目。六是力促工业项目向港区、园区聚集。罗源湾南岸、北岸、福清江阴工业区每年各成片开发工业用地5000亩以上,马尾(琅岐)、长乐空港、闽侯每年各成片开发3000亩以上。七是力促产业链延伸,进一步培育壮大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产业集群。加快引进汽车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项目,延伸汽车产业链;加快推进德盛镍业二期和晟元不锈钢制品等项目建设,引进铝深加工项目,延伸不锈钢产业链。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孙春兰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市委袁书记在市委常委扩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全市工业系统将结合贯彻市“两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工作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市委领导和市人大监督下,贯彻落实好袁书记、主任、苏副省长、市长对工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采取强有力措施,努力实现传统工业发展的新突破,为福州在海西建设中发挥集聚带动辐射作用做出新贡献。

专此报告。



 【收藏】【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