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下午,家住仓山区的黄小姐来到崇圣庵2号的侨房前,对着主屋默默告慰九泉之下的业主、她的舅舅黄应清老先生。黄小姐说:“舅舅,您的房子终于拿回使用权了,请您安心吧。”
黄老先生这栋面积近300平方米的侨房是在区人大、区政府帮助下,完成租户安置问题后实现彻底腾退的。仓山区人大常委会紧盯侨房腾退这个涉侨权益保护的突出问题,监督政府多招并举安置侨房租户。一年多来,在市人大、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该区共腾退侨房77户。目前全区侨房未腾退比率仅占0.22%,已基本完成腾退任务。
侨房腾退困难重重
监督政府落实侨房腾退的区人大常委会华侨工委主任卓爱珍告诉记者,区里共有侨房134户,总建筑面积6579.63平方米,从1985年至去年7月底的23年间共腾退了54户。“平均每年仅腾退两户多,可想而知这个工作有多难。”卓爱珍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侨房是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无法腾退,未清退的侨房住户当初都是住房困难户,由政府有关部门安排入住,如今经济困难但又不符合原廉租房安置条件,买不起房子又没资格分到廉租房。因此多年来尽管有些侨房产权早已腾退但没办法让租户迁出,华侨反映自己的房屋“有产权没使用权,看得见但摸不到”,他们迫切希望政府加大腾退力度。
侨房腾退步入“快车道”
“侨房是海外侨胞在国内的根,加快腾退侨房必将有力凝聚侨心。”仓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木清说,去年8月起,区人大常委会就把侨房腾退作为重点监督工作。
丰常光是仓山区政府办副主任,他说一年多来区财政投入288.75万元,通过特事特办、强力推进的方式,77户侨房租户已迁出。丰常光说,侨房腾退工作步入“快车道”与人大的监督和大力支持分不开。诸如简化侨房危屋鉴定手续、提供特别安置房等,没有人大的协调,不可能如此迅速完成。他说,目前仅剩下3户面积175平方米未腾退。
侨房退了侨心回来了
拿回侨房的华侨们争相互相转告这个好消息,他们的亲属纷纷向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府表达谢意。黄小姐告诉记者,她舅舅的侨房虽然1985年就拿回了产权,但其中的3户租户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迁走。如今,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府对这3户租户有的安置了浦上廉租房,有的给予适当的货币补助,这栋房子租户终于完全迁出了。
另一处如今全区保存最完好的侨房——马厂街11号(如图),这栋建于1932年共有3层1400多平方米的侨房,11户租房也全部迁出了。业主许省庵的后代许德希告诉记者,这些租户有3户迁入廉租房,其他的拿了货币补助后也搬走了。他还特别提到,有位叫赵白彤的市人大代表,其父亲和兄长原本也租在这里,得知市、区两级人大、政府在抓侨房腾退,赵白彤反复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动员其父兄带头搬出。“我们家的海外亲属都非常感谢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为华侨办了一件大好事,他们说有机会时要回乡来看看祖屋,同时也来考察家乡的投资环境,说不定会在这里办个企业。”许德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