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罗源县碧里乡新沃村渔民林学敏乐坏了,几乎每天都有福清、平潭、宁德等地的客户来大批量收购他养殖的黄瓜鱼和鲍鱼。他说:“以前县城通往乡里的40多公里盘山公路崎岖不平,严重影响碧里乡经济发展。现在修了疏港公路,路程缩短了一半,运输条件大大改善,我们养殖户的生意更好做了。” 过去,罗源的县通乡水泥路建设严重滞后,在县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督办下,县政府投入1.63亿元,超额完成县通乡水泥路建设。 农村公路差农民赚钱难 罗源县十四届人大代表周应康告诉记者,罗源县共有11个乡镇,194个村(居),农村公路总里程594.48公里,大多数线路线形差、等级低。“公路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瓶颈之一。” 在2004年1月罗源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应康等10多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建设县通乡水泥路的建议》。这份凝聚众多代表期盼和百姓心声的建议,旋即被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列入重点督办内容。 人大强力监督修路终获突破 据罗源县人大常委会的同志介绍,当时全县需要建设的县通乡水泥路总里程长约91.87公里,共需投资1.5亿元,花费3年时间建设。“为了修路这件事,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督办的方法与步骤。但最初阶段进展并不理想。” 周应康代表一直积极关注着修路的进展。他说,当年县人代会后,半年不见破土动工,“后来,推一下动一点,不推不动,上冷下热,十分被动”。 修路的被动局面促使县人大常委会下决心强力督办。2005年1月10日,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安排听取县政府关于修路的汇报。会后,11个乡镇纷纷开足马力,昼夜施工。这次监督彻底解决了原来公路建设中出现的“三不管”段、“断头”路段和已投标不动工现象。最引人瞩目的是,松山镇3.8万群众盼望多年、里程为13.8公里的五北公路,不到半年就建成了。 水泥路通了赚钱路宽了 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2004年至2006年县十四届人大届满期间,县政府每年安排预算内资金,不断增加投入,辅以优惠政策,促进乡镇和行政村积极筹措配套资金,2年共投资1.15亿元,完成县通乡公路建设总量的2/3。2007年,修路进度进一步加快,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超额完成修路任务,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并积极向自然村延伸。 农村公路像一张铺开的巨网,不仅连接起了曾经偏远的乡村,也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路通了,挣钱的路也更宽了”是所有罗源农民的深切感受。据罗源县统计局统计,罗源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4223元,提高到了2008年的591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