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马尾白眉水库库区,秀美的青山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放眼望去,如镜的水面竟连一根小树枝这样的垃圾都找不到(如图)。而这由大自然馈赠的山泉水汇流而成的水库,正是马尾人民喝水的来源。马尾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传森骄傲地说,白眉水库的水质长期保持在一类和二类,是全市饮用水源中质量最好的。
这白眉水库是马尾的二水源。在2001年水库竣工之前,马尾人喝的是闽江水,由于地处闽江下游,江水污染严重,百姓迫切希望开辟二水源。1997年,马尾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将12位代表联名提交的《要求尽快建设白眉二水源工程的议案》提交大会表决,获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二水源工程由此启动。
行政区划调整二水源建设迎来好时机
领衔提交《要求尽快建设白眉二水源工程的议案》的是亭江镇代表团的区人大代表郑桂碧。据她介绍,早在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就有代表提出要兴建二水源工程,位于亭江镇的白眉溪是二水源的最佳选择。“这是一条很宽很长的溪,溪水长流不断。由于水源长期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每次下大雨,溪水都会冲毁下游的田地。如果我们建个水库将溪水引下来科学调度,则不仅能免除水患,还能让百姓喝上洁净的饮用水。”
郑桂碧还告诉记者,之所以选在1997年的区人代会上提交这个议案,是因为1996年市里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原属郊区(现晋安区)的亭江和琅岐划归马尾。“这是建二水源工程的最佳契机。”
时任福建革新机械厂厂长的区人大代表黄栽培第一个在郑桂碧的议案上签了字。他郑重承诺:“我们革新厂的1000多名员工一定会全力以赴,支持白眉水库的建设!”作为区里引进的首家大型企业,黄栽培多么希望让更多优秀人才来到企业,而当时饮用水源差竟成了不能留住人才的原因之一。
克服重重困难3年建成白眉水库
区政府对于区人代会通过的决定迅速作出反应。由区长任总指挥、两位副区长任副总指挥的白眉二水源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了,1998年10月18日工程正式开工。同期参与指挥部工作的时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仁耐回忆起建设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不禁感慨万分。
“资金是最大的困难,由于筹措不到位,工程前期进展很慢。”郑仁耐说。面对困难,有人建议,暂停二水源工程。“节骨眼上,区人大常委会运用集体合议的监督力量,明确要求区政府必须保证工程资金。”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每季度都审查财政安排,监督工程基本资金到位。短短两年半,区政府共筹措专项资金4300万元,融资8000万元,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郑仁耐还说,建设二水源工程,构筑水库大坝和穿山挖掘总长达1万余米的6个引水隧洞是核心工程。而其中两个隧洞是“卡脖子”工程,稍不留意就会发生施工事故,甚至可能危及大坝安全。“关键时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大代表到工程现场视察。在代表的推动下,工程队购进先进设备攻克技术难关,还开展了施工竞赛。最终‘卡脖子’工程标段比预期提前3个月高质量完工,而且施工中未有人员伤亡。”
2001年5月28日,白眉水库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当年提议案的代表们来了,看到清亮的白眉水如一股“琼浆玉液”,随着供水闸门的开启从钢管中喷涌而出,郑桂碧的双眼湿润了。
持续监督确保二水源水质
白眉水库不仅造福了马尾百姓,还为对岸的马祖同胞送去了“亲情水”。2002年5月,马祖因干旱严重缺水,马尾紧急向马祖供水。清甜的白眉水通过加班赶装的出水管道,注入马祖运水船上直航对岸,此举揭开了“两马”交流的新篇章。
白眉水是马尾人的生命之水,马尾人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爱着白眉水。2004年的区人代会上,又有12位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保护白眉水库水源的议案》,获全体代表一致表决通过。区人大常委会没有放松监督,督促区政府出资70多万元,迁走了水库上游饲养的4000多头猪和大批鸡鸭。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区政府又划定了二水源保护区,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组织代表对保护区水质进行视察检查。
张传森说,白眉水库建成后,不仅大大造福于百姓,工业企业也普遍受益。比如,中华映管一年要用水360万吨,原本需净化加工自来水,用上白眉水之后,净化水成本大幅下降,仅购买水过滤器材的费用就节约了八成。2006年1月~4月,中华映管节约水净化成本200多万元。
“二水源工程的建成使得水患少了,百姓笑了,区里的投资环境更好了,其助增长的经济效益和聚民心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张传森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