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近日从平潭县了解到,该县正紧锣密鼓开展三十六脚湖水源地周边农庄污染综合整治,将于今年底完成周边研斗村等4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此举将全面改善生活污水对三十六脚湖的污染状况。
作为岛县,降水是平潭淡水资源的唯一来源。平潭城关13万人喝的就是集中了降水的天然淡水湖泊——三十六脚湖,这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是大自然赐予平潭人民的生命之湖。面对“生命湖”曾遭受污染和险些枯竭的惨痛教训,近年来,平潭县人大常委会大力推动三十六脚湖治理,力争还湖水一片清澈。
惨痛经历:“生命湖”险枯竭
三十六脚湖为世代岚岛百姓提供了饮用水源。此湖周长165公里,湖面面积2.12平方公里,集雨面积13.4平方公里,蓄水量1290万立方米,最大水深达16米,年供水量可达495万吨以上。清代诗人俞廷萱曾在此留下了美丽诗句“波光如画碧如油,日落风清好泛舟;三十六湖烟波阔,不知领得几多秋。”“生命湖”关系着千家万户,然而由于用水剧增、资源浪费和降水减少,2000年“生命湖”一度面临枯竭。当年2月12日该湖水位为7.58高程,估算库容量125万立方米,与上年同期的9.31高程、263万立方米库容量相比,下降速度比往年明显加快,处于历史最低水位。而湖中可利用的水量仅为30万立方米,只够维持1个月的供应,“水荒”警钟已经敲响。
迅速行动:查找水质隐患
平潭县人大常委会同志告诉记者,以前平潭人一直沉浸在一种错觉中,总认为三十六脚湖湖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000年发生的干旱险情让他们认识到,再不加紧保护,“生命湖”将岌岌可危。
为了拯救三十六脚湖,平潭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节水措施,并呼吁城区居民认识节水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县人大常委会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并组织代表视察检查,查找“生命湖”的污染源,为党委和政府作出治湖决策提供了依据。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祥勇说,在整治之前,三十六脚湖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周边群众生活污水直排入湖是隐患之首。湖边中南村、湖南村、湖西村、北洋村、红湖村等5个行政村共13个自然村约1万人的生活污水常年直排入湖。其次,湖边3个生猪屠宰场的污水排放、湖区周边山坡数十亩农田使用的化肥农药、湖边养鸡场的鸡粪排放、湖边采石场违规采石造成的水土流失等都威胁着水质安全。
更有甚者,有个别村的群众为缩短行程擅自穿湖筑路。这些隐患的存在,使三十六脚湖的水质长期不能稳定达标。
全面治理:水质已达二类饮用水标准
2007年7月,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多次建议下,县里成立了“三十六脚湖水源保护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昌明任总指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欧小宁任常务副总指挥,韩祥勇等3位县领导任副总指挥,县里17个单位作为成员单位直接参与治理保护工作。
“指挥部成立后马上制订了工作计划,并打了两场漂亮战,多年未解决的穿湖公路违建和湖边养鸡场搬迁问题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韩祥勇说。
据了解,湖南村部分自然村的群众每逢枯水期有从湖中直接穿行的习惯。为了缩短到县城的距离,他们擅自在湖中筑路,修好后预计进城可少走1.5~2公里。开展综合整治后,担任村干部的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主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在一周内自己动手拆除了已修好的两三百米路基。
韩祥勇说,指挥部成立两年来,县人大常委会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县里的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到三十六脚湖水源保护地开展视察检查,县人大常委会还坚持每年听取一次县政府作的治湖专项工作报告。
记者还了解到,经过共同努力,如今各级共投入近千万元,对平潭“生命湖”进行全面治理和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源得到了进一步涵养;疏浚水道,建护湖堤坝、排水涵洞和公路桥坝,改善了水土保持状况;清除库区枯树杂草、清除淤泥并定点清理垃圾,水源得到进一步保洁。两年来三十六脚湖的水质已稳定达到二类饮用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