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根,文化是魂。福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出璀璨的闽都文化,沉淀出了闽剧、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刻技艺、福州方言等独属于福州的城市文化记忆。
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办。福州要如何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迎接八方来客?两会期间,多位市人大代表呼吁通过立法进一步保护传承闽都文化,进一步提升福州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彰显城市气质,增添城市魅力。
焦点一:
让闽剧落地生花 走进群众生活
【现状】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虽然已经针对保护闽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但由于闽剧文字记录和总结较少、编剧人才缺失、导演和演员素养参差不齐等原因,闽剧和人们生活尚有一段距离。
【破题】
如何做好闽剧保护?代表们在议案中提出,首先要建立艺术档案,有关部门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闽剧资源的普查和相关史料、实物的搜集、整理、保存,及时发掘、抢救、记录、保护和传承濒临失传的声腔、剧目及相关技艺;同时,设立闽剧保护传承专项基金,用于闽剧的抢救和调查、专业人才培养、展示场所的建设与维护等。
要让闽剧活在当下、有序传承,保护是基础,传承人是根本。代表们认为,政府要给予闽剧传承人实质性的帮助,包括设立闽剧艺术创作生产扶持专项资金、激励优秀闽剧专业人才、比照全额事业单位落实工资待遇等,稳定闽剧项目的传承。对闽剧传承人也要扶持与监管并重,严格把控传承人标准,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评,监督闽剧传承状态。
在议案中,代表们建议设立“戏曲进校园”专项资金,做好百名艺术家进校园计划、校园闽剧推广计划、闽剧新秀培育计划等,让闽剧的种子在校园落地生根、蓬勃生长。
焦点二:
立法保护脱胎漆器让传统技艺绽放光芒
【现状】
福州脱胎漆器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传统漆艺制作技艺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2006年市政府颁布相关实施意见,促进脱胎漆器传承发展,但随着时代变迁,出现行业总体效益不佳、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
【破题】
为更好保护脱胎漆器的髹饰技艺,传承脱胎漆器工艺,代表们提出关于制定《福州市脱胎漆器工艺保护办法》的议案,建议通过地方性立法,促进各级政府重视脱胎漆器工艺保护传承,全方位改善脱胎漆器生存发展环境。同时,拓展漆艺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投资政策,支持混合所有制、引进战略投资者等。
议案提出,对脱胎漆器技艺、脱胎漆器工艺美术珍品、脱胎漆器技艺大师,每年评审、认定一次。经评审通过的,由我市工信部门认定,发布认定公告,向申请人颁发证书。经认定的脱胎漆器技艺、工艺美术珍品,其产品可以使用统一制发的工艺美术珍品证标;未被认定的,不得使用该证标。
为避免“父艺子不学、师技徒不受”的窘境,激发创作积极性,代表们建议从事脱胎漆器工艺研究、生产的单位,应加强对技艺人才的培养,鼓励支持技艺大师带徒学艺;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技工院校开设相关工艺美术课程,与脱胎漆器生产企业或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联合建立技艺人才培训基地;鼓励技艺大师创办企业或建立个人工作室,享受国家和省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焦点三:
传承保护寿山石雕刻技艺展现“国石”新风采
【现状】
作为我国“印石三宝”之首,福州寿山石雕刻已有千余年历史,寿山石雕刻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但行业整体处于“小、散、乱、杂”的状况,缺乏大型集展示、加工和创作、销售和推广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和平台,缺乏统一规范的寿山石文化园区,缺乏固定的实训基地和规范的创作基地。
【破题】
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寿山石雕刻技艺和文化,代表们提交了议案,建议尽快制定并出台《福州市寿山石雕刻技艺传承保护办法》,打通行政和市场的绿色通道、联合政府和民间力量建设桥梁和平台,把寿山石文化做强做优做大。
随着老艺人的逝去,一些寿山石传统技艺正成为“绝响”。代表强烈呼吁,对濒临失传的品种和技艺,应尽快采用录像制作、文字记录等方式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已失传的品种和技艺,进行补救或者发掘。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代表建议采取技艺水平较高的人员带徒传艺、青年工匠培训、职称晋升、为有突出社会贡献的名艺人提供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让技艺代代相传。对制作珍品特需的珍稀矿产资源和稀缺原材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保护,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供给雕刻大师。代表们还建议在场地、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多管齐下,予以保驾护航,让“国石”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焦点四:
让福州话融入生活守护地方文化瑰宝
【现状】
福州方言(福州话)是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闽东地区代表性方言,记载传承了众多历史文化信息。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和人口流动的加速以及普通话的推广运用,福州方言的使用范围正逐渐缩小,面临消失的可能。
【破题】
福州方言是研究闽都文化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渠道,为了拯救这一独特的地方语言瑰宝,代表们提交了关于制定《福州方言(福州话)保护传承条例》的议案。
议案提出,设立福州方言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用于福州方言重大项目保护、研究和开发的配套补助,珍品实物的征集、文献典籍的整理和出版,扶助福州方言文化产业发展,适时组织民俗方言专家研讨会等。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力量,开辟福州方言节目,借助现代化科技力量,运用视频、音频等手段录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福州话,保留原汁原味的方言,为传承和研究奠定基础。
福州方言的传承和推广要回归生活。代表们建议,进一步宣传发动全社会全民众介入保护传承工作,鼓励父母利用福州话的儿歌、童谣,引导儿童学讲福州话,在家庭内部营造讲福州话的氛围;在教师队伍中加强福州方言学习,提高教育队伍福州方言应用水平。
【相关建议点击】
代表们在提交议案的同时,也纷纷通过提交建议的方式关注闽都文化国际品牌打造,积极献智献策。
郑伯禄代表:建设榕树主题公园和茉莉花山地主题公园等市树市花公园,努力提升老城环境品质;打造金鱼小镇旅游项目,擦亮中国金鱼之都名片,推动闽都文化建设。
林隆佈、王永福代表:要发展与现代化国际城市相匹配的文化产业,着力挖掘闽都文化特色,重点打造一批闽都文化精品,并加以宣传推介;最大限度发挥好世界遗产大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效应,探索福州文化数字化建设;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强化政策激励,大力扶持文化从业人员、相关企业在福州茁壮成长。
赵耀代表:进一步深挖、丰富闽都文化内涵,学习借鉴北京南锣鼓巷等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和做法,深化三坊七巷“城市名片”与茉莉花、闽菜等软性品牌的融合度,让闽都文化家喻户晓。
郑捷代表:建议在三江口片区清凉山腹地打造陈靖姑信俗文化公园,推动公园成为海丝沿线靓丽的文化地标。